鸡爪大黄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秋日赏花指南丹桂与金菊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专科治疗白癜风的医院 http://m.39.net/pf/bdfyy/bjzkbdfyy/
八月中秋,丹桂飘香;九九重阳,金菊吐蕊。秋天不是春天,不是百花齐放、万紫千红的季节,但是,有这两样佳物“平分秋色”,你还有什么不满足?冷露无声湿桂花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。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这个王建,曾经在初夏季节,写出过“妇姑相唤浴蚕去,闲看中庭栀子花”的诗句;到了金秋时节,又写出了“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”这样一句好诗。很好,你是一位合格的“探花郎”。发现没有,不论四季如何转换,王建的目光始终聚焦在一个地方——中庭。中庭是中式建筑的标配。一个可能并不大的四合院落,勾心斗角(没错,这个词的本意是形容建筑)的檐廊,包围着一块“留白”的空地,这就是“中庭”。中庭四角的常绿灌木是栀子,中央是镂空砖砌的四方围栏,种着一颗常绿小乔木——桂树。八月十五,月明星稀,暗香浮动。寒露暗降,不觉间沾湿了衣物,也沾湿了细细小小的桂花。桂树上的黑色老鸦,一动不动,在月光下就像一个剪影。你们都别动,谁也不要来,我一个人想静静。桂花是一种原产中国的物种。在古代,它还有一个名字,叫做木犀。事实上,植物学上的分类,桂花就是木犀科木犀属下的一个物种。你知道桂花的“桂”字是怎么来的么?请仔细观察木犀科植物的叶子,它的叶脉就呈现出一个“圭”字形状,中国人再给它加上一个“木”旁,就成了“桂”。原生桂花,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,长江流域和岭南都有产。中国盛产桂花的地方不少,其中还有一个城市就以“桂”来命名——桂林。长三角一带的桂花也相当有名堂,南京、苏州、上海的桂花都不错,而最出名的,要数杭州: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忆,最忆是杭州。山寺月中寻桂子,郡亭枕上看潮头。何日更重游?白居易曾经在杭州当过刺史。我们都提倡,地方官要做一个地方的“代言人”和“首席形象大使”,老白这个“大使”当得相当卖力、十分称职。“山寺月中寻桂子,郡亭枕上看潮头”,他明白无误告诉你,农历八月的杭州,就看两样东西:山里的桂花,钱塘的潮水。当年杭州有一座天竺寺,老白肯定没有少去。据他自己说,寺里“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”,月亮中有桂树,桂花就从月亮上坠落,这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,这就叫“天花乱坠”。到了宋朝,柳永柳三变,在《望海潮》里依然大书特书,“东南形胜,三吴都会,钱塘自古繁华”,“有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”。这么多“大咖”给杭州桂花背书,你服不服?直到今天,大诗兄依然建议你,在不是“*金周”的秋日去一趟杭州,到西湖南山路上走一走,或者骑上一辆公共自行车,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会让你知道,为什么这里叫做“人间天堂”。杭州山里面还有一个地方叫“满陇”,最有名的景致就是“满陇桂雨”。去不去?长三角一带的人们,不仅懂得赏桂花,还懂得吃桂花。桂花糕、桂花酒、桂花糖藕和桂花藕粉,要不要来一点儿?桂花藕粉讲了那么久的桂花,你曾经好好观察过桂花的样子吗?你知道桂花花朵开几瓣吗?未必。让宋朝的杨万里告诉我们:凝露堂木犀宋杨万里梦骑白凤上青宫,径度银河入月宫。身在广寒香世界,觉来帘外木犀风。雪花四出剪鹅*,金粟千麸糁露囊。看来看去能几大,如何着得许多香?“身在广寒香世界,觉来帘外木犀风”,前面讲过,木犀就是桂花。“雪花四出剪鹅*”,原来桂花是四瓣儿的啊。“雪花”“鹅*”,都是桂花的颜色,现代园艺专家已经总结好了,秋桂主要分三大品种:银桂,白色;金桂,*色;丹桂,红色。“金粟千麸糁露囊”,金粟,是古人经常用来形容桂花的词儿,形容它花朵儿小,就像一颗颗金*色的粟米,或者许多聚拢在一起的麦麸。银桂金桂丹桂“看来看去能几大,如何着得许多香?”这句话特别可爱,好像一个三岁小孩在问话。多大的花儿呢,怎么就这么香?大诗兄再告诉你一个冷知识,这个杨万里没有讲,可能他也没有机会观察到:桂花的果实,长约2厘米,状如小芒果,相当可爱。不过,一般只有在桂林这样偏南方的地方才看得到;长江流域,因为秋后气温偏低,桂花一般不结籽。桂花果实不得不承认,宋朝人都是观察“小世界”的高手。下面这位宋朝人,形容起桂花来,也是“无一字不妥帖”:鹧鸪天?桂花宋李清照暗淡轻*体性柔。情疏迹远只香留。何须浅碧深红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。梅定妒,菊应羞。画阑开处冠中秋。骚人可煞无情思,何事当年不见收。李清照,大诗兄说过,她是一枚标准的“文艺女青年”。“暗淡轻*体性柔”,李清照的这一句,把桂花的品性说到了根子上。桂花,初看其貌不扬,久处宜人芬芳,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“第二眼美女”?“春牡丹夏芍药,秋菊冬梅”,你们不是不美丽,你们不是不芳香,但是,在李清照眼里,只有桂花——自是花中第一流。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我们接下来讲菊花。观赏菊花的老祖宗,是陶渊明。这一点,从古至今的中国人都没有意见。陶渊明的诗歌里,很多次出现菊花,而最有名的一首,是这个:饮酒?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。菊花,是隐士的标配;隐士需要一个小院落、一道篱笆墙和一条大*狗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,他所观赏的、所采撷的菊花,不是我们今天在公园里看到的那些五颜六色、花盘巨大的菊花。根据植物学家和园艺专家考证,菊花是中国的原生物种。中国人认识、欣赏菊花也有很悠久的历史,但是,对于菊花的人工栽培、育种,东晋时期可能刚刚起步。也好,根据陶渊明的品性,他可能还不待见后世的那些“妖艳”货色。我猜,原生态的、小小的、**的,可能就是从山里挖出来,移栽到篱笆边上的半野生菊花,比较对陶令的胃口。这种菊花不娇贵,可以看,也可以采,采花来酿菊花酒,采叶子做一盘菊花脑菜下酒。因为陶渊明写了菊花,所以后来的唐诗宋词里,一写到秋天,很多“陶令”“菊花”这样的字眼,就咕嘟嘟冒了出来。别人不说,你去翻翻辛弃疾的词集,“陶令”“渊明”的字眼估计不下一百处。一方面,这是向伟大的前辈致敬;另一方面,也是因为伟大的前辈把路都给走了,让后人无路可走。倒也是啊,你一上来就是高八度,后面的人怎么接盘?为了证明陶渊明的巨大影响力,我们看看唐朝的“元白”——就是元稹和白居易——是怎么写菊花的: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,遍绕篱边日渐斜。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。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,芭蕉新折败荷倾。耐寒唯有东篱菊,金粟初开晓更清。“秋丛绕舍似陶家,遍绕篱边日渐斜”,“耐寒唯有东篱菊,金粟初开晓更清”,看到没有?“陶家”“篱边”“东篱菊”,你们这是给陶渊明做背书呢。当然,写得也相当不错!元白的这两首诗里面,还赋予了菊花“拟人”的色彩。“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”,不失时机地拔高一下菊花和自己,喜欢你的傲霜精神,向你学习、向你靠齐哦。而在白居易的眼里,到了这个时节,芭蕉折了,荷叶枯了,“耐寒唯有东篱菊”,深秋寒风中的菊花,花冠华贵,色泽鲜明,苦涩寒香,总是那么挺拔,带着一点儿孤傲。风骨,嗯,关键是风骨。松梅竹菊,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给它们作诗、为它们作画?就是因为有风骨啊。前面讲到中国人对于菊花的培植,从东晋到唐朝,经过这么几百年,终于有了很多新的人工品种。不信你看:菊花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,融融冶冶*。陶令篱边色,罗含宅里香。几时禁重露,实是怯残阳。愿泛金鹦鹉,升君白玉堂。“陶令篱边色,罗含宅里香”,这个我们不多讲了,太重复。“暗暗淡淡紫,融融冶冶*”,请大家留意这一句。说明什么?说明到了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期,菊花的花色已经多种多样,“融融冶冶*”,这是它的本色;“暗暗淡淡紫”,这应该是名贵的紫色菊花,而且有暗紫、淡紫这些很细微的不同。不仅是紫菊,白菊、绿菊、红菊甚至墨菊,到了唐宋时期,都被培育了出来。白菊绿菊红菊墨菊从本质上讲,这些菊花,就像金鱼,不是大自然的天然产物,而是高度人工化的品种。如果你把它们放归自然,不是无法生存,就是几代之后退化回去。那个时候,人类尚未掌握现代遗传学,能够花这么大的劲头、一代一代培养纯观赏性的动植物,靠的是什么?靠的是“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”这种劲头。大诗兄依然要普及一点冷知识:我们称为“一朵”菊花的那一“朵”,其实是一簇花。科学上讲,这叫“头状花序”。这一朵花序上有两种花:我们习惯叫做“花蕊”的是一簇“管状花”,它们带有雄蕊和雌蕊,可以授粉结籽;我们习惯叫做“花瓣”的,是一片片“舌状花”,它们只有雌蕊,不能生育……如果你还不明白,建议你观察一下向日葵——原来它也是菊科植物。向日葵中间的花盘就是“管状花”,每个都能长成一个葵瓜子;周边金*色的花瓣是“舌状花”,供大家观赏。大诗兄与你相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